400-001-8487
返回
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疾控局等4部门联合发布:关于开展“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”行动(2025-2027年)的通知
2025/04/26

在全球公共卫生议题版图中,心理健康已从隐秘角落跃升至聚光灯下,成为世界各国亟需攻克的关键课题。20232024年,我国心理健康事业在政策春风与社会热望的双重滋养下蓬勃生长,服务网络持续织密,社会认知悄然蜕变。2025417日,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再度携手,以逾17万份覆盖全年龄段的国民心理健康问卷为基石,联合79家权威机构共同编撰的《心理健康蓝皮书: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23~2024)》正式发布。这部凝结多方智慧结晶的年度报告,不仅勾勒出我国心理健康事业发展的全景图谱,更为构建全民心理健康守护体系提供了精准导航。

image.png

本年度蓝皮书延续“总--”立体化研究架构,以逾17万份问卷为“显微镜”,穿透不同年龄层、职业群体、地域分布的表层差异,深度解析心理健康的底层逻辑。总报告以宏观视角勾勒国民心理健康整体态势,分报告聚焦青少年、职场人、银发族等核心群体进行“心理CT扫描,专题报告则针对短视频依赖、婚育心理、AI心理服务创新等前沿议题展开专项透视。这种“全景扫描+精准聚焦”的研究范式,使报告兼具战略高度与实践深度,成为我国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数据智库。

1.多维变量下的动态平衡 

image.png

代际差异新解:报告揭示心理健康风险呈现U”年龄曲线,青少年与职场中坚群体成为抑郁焦虑高发区。18~24岁青年群体中,28.3%存在抑郁倾向,其婚育意愿低迷(理想子女数均值1.28)与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;职场人群体中,日均工作超10小时者抑郁风险是8小时工作制的2.3倍,而每周运动3次以上者心理韧性指数提升41%

性别图谱重构:女性心理健康呈现“双刃剑”效应——生育期抑郁风险峰值达34.7%,但50岁后因社会角色转变压力释放,心理弹性指数反超男性17个百分点。这一发现为制定分性别精准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。

城乡二元裂变:城市居民焦虑风险较农村居民高19.6%,但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检出率(29.2%反超城市同龄人,凸显城乡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错配的深层矛盾。

2.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赋能

image.png

服务触角延伸:全国心理援助热线接通率提升至82.7%,社区心理服务站覆盖率达68%,但专业心理咨询师缺口仍超50万人,供需矛盾催生AI心理机器人等数字化服务创新。

素养提升革命:国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从2022年的56.3%跃升至69.1%,但情绪调节技能掌握率仅41.7%,暴露出“知易行难”的素养鸿沟。高校心理微课干预使大学生心理韧性提升28%,验证素养即免疫力”的预防理念。

技术融合浪潮VR暴露疗法使特定恐惧症治愈率提升至76%,可穿戴设备情绪监测准确率突破85%,脑机接口技术开始探索抑郁早期预警,科技正重塑心理健康服务范式。

3. 构建心理健康命运共同体

image.png

面对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地域分布失衡(东部地区心理咨询师密度是西部的3.2倍)、代际认知代沟(00后对AI心理服务接受度达79%60后仅23%)、服务场景割裂(83%受访者期待“医疗-教育-社区”服务联动)等现实挑战,蓝皮书提出“三维赋能”战略:

政策赋能:将心理健康素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,建立“心理体检”纳入医保的试点机制;

技术赋能:构建全国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,推动AI心理服务标准制定;

社会赋能:培育“心理友好型社区”,将心理健康指标纳入文明城市考核体系